《大國尊嚴系列之半島風雲演義》[大國尊嚴系列之半島風雲演義] - 第10章(2)

如今中了埋伏,他也覺得臉上無光,在一旁替權炳輝求情,也是替自己圓場面:「大帥,看起來隋軍主將是個大智大勇之人,他早已料定了我軍會前去劫營,事先布好了局,引我軍上當。既然是這樣,他肯定布置得無懈可擊,權將軍上當也在情理之中。此乃天意,非戰之過也。」

一句「此乃天意」,把戰敗的責任推給了老天爺,權炳輝不用負責,他朴成哲當然也不用負責,韓在熙就更沒有責任,於是乎大家相安無事。韓在熙點點頭:「那好吧,權炳輝,本帥先饒你這一次,以後你要用心守城,不得懈怠。」

經過這兩仗之後,高句麗軍隊中再沒有一個人主張出城迎戰,韓在熙老老實實地部署守城事宜。高句麗軍隊野戰能力差,但非常擅長守城,韓在熙手下還有八萬軍隊,守衛遼東城綽綽有餘。他把八萬人分成四軍,分別負責守衛四面城牆。每一軍又分為四隊,輪流守城,每一面城牆上有五千人防守。

韓在熙部署守城的同時,隋軍也在準備攻城。考慮到城內兵力充足,短時間內不可能把高句麗軍隊殺傷到不敷使用的程度,也不可能一鼓作氣攻破城池,隋軍沒有採取會造成巨大傷亡的強攻戰術,決定採用遠攻的辦法,以毀壞城牆、打擊高句麗軍隊的士氣為主要目的,兼顧殺傷其有生力量。

隋軍採用了攻城的四大法寶——土山、樓車、衝車、炮車。樓車顧名思義,是一種很高的攻城具,下面是個一人多高的底座,底座上裝有兩排各四個輪子,可以推着走。底座的前面、側面和頂面都裝有厚厚的木板,推車的人人躲在裏面不會遭到弓箭的殺傷。底座上面裝有四根立柱,立柱之間用橫橕加以連接固定,立柱的頂部支着一個無頂的小木屋,裏面可以站七八名士兵,正面和側面都裝有厚木板保護士兵,小木屋和底座之間架有梯子,供士兵上下。小木屋比城牆高一丈左右,士兵站在裏面,居高臨下,向守城的敵兵射箭。為了防止高句麗軍隊用火箭攻擊樓車,樓車上包裹着浸透水的棉被。衝車是破壞城牆的器具,把一根巨大的圓木前頭削尖架在小車上,讓一群士兵推着高速撞擊城牆,達到破壞牆基,令城牆坍塌的目的。對於夯土城牆,衝車的破壞力非常大。炮車又叫發石車,一般人都知道,不必多說。

中國人喜歡當道築城,在平原地帶,通往各個方向的主幹道必以城池為交會點,在山區,城池必築在山谷之中,卡住交通要道。就連安營紮寨也會考慮這個問題,在《三國演義》里,諸葛亮派馬謖鎮守街亭,特意囑咐: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高句麗人不一樣,他們喜歡把城建在山上,東北地區發現的高句麗故城遺址大都喚作某某山城,就是明證。在山上築城的好處是佔據有利地形,易守難攻,高句麗人擅長守城,與他們這種築城的思路不無關係。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有利必有弊,把城建在山上難以控制山谷底部的道路,敵方如果只是路過,只需派一部人馬封住下山的道路,大隊和輜重就可以安然通過。

把城築在山上,自然無法開挖護城河,所以高句麗人沒有挖護城河的習慣。遼東城雖然地處平原,也沒有護城河,這使得隋軍的衝車可以輕易地衝到城下。

挖地道也是攻城常用的辦法,但因為遼東城離遼水很近,水皮很淺,不等地道挖好就成了水井,這一招在這裡不好使。

隋軍人多力量大,在何稠的監督下,不出數日就造好了數百具樓車、衝車和炮車,同時,在遼東城的四周堆起十幾座高過城牆的土山。

一切準備就緒,攻城戰正式開始。一隊隊隋軍士兵推着衝車高速撞向城牆,守城的高句麗士兵用弓箭、滾木、擂石打擊推衝車的隋軍士兵,站在土山和樓車上的隋軍士兵則拚命用弓箭壓制高句麗士兵,為衝車提供掩護。隋軍的炮車把一塊塊重達數十斤甚至一百多斤的巨石拋向城頭,打擊城下和城上的高句麗士兵。

一塊巨石飛來,正打在城堞上,把城堞砸塌了一大塊,騰起一陣塵埃,附近的高句麗士兵被激起的磚屑打在身上、臉上,疼得「哎喲」亂叫,有的甚至被打傷。一聲凄厲的慘叫突然響起,又戛然而止,原來是一個句高句麗士兵被巨石打個正着。發現巨石飛來時,那個士兵已經來不及躲閃,本能地大叫了一聲,叫聲剛出口,他就被巨石拍在了城牆上。巨石彈起,飛進城裡,城牆上留下了一灘肉醬,旁邊的高句麗士兵看了,不由自主地哆嗦起來。

待續...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