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河山》[定河山] - 第十一章 帝王心術

定河山最新章節
當時的齊軍,本身就派係眾多。除了太祖起家的老部下之外,還有以尚讓為核心的其他義軍合並過來的,為數不少的前唐藩鎮投降過來的。其中不僅有濫竽充數,到處不分老幼到處抓兵擴充實力的,更有一大批渾水摸魚、首鼠兩端的。
其中魚龍雜混,很多人本就不是一條心。孟楷帶著的這十餘萬太祖皇帝一手帶起來嫡係人馬,也是這位太祖皇帝最後的本錢。要是這十餘萬大軍丟了,恐怕這個剛出爐的大齊朝,瞬間就會土崩瓦解,自己那位所謂的太祖皇帝,也很難再有翻本的機會了。
而以當時西行蜀中的前唐朝廷,對關東各藩鎮基本上已經失去控制的情況來看,天下大亂就在轉瞬之間。那些擁兵自重的藩鎮,為了地盤和擴充實力而相互攻伐。所謂的皇帝和朝廷,早就沒有理會。這也是自己前世,所熟知的正常歷史該有的軌道。
按照這位桂林郡王的能力,在原本應該出現的五代十國,絕對會有他的一席之地。可這位老兄在太祖皇帝如此提防,甚至不惜冒險借刀殺人的情況之下還逆來順受,這是黃瓊最看不懂的地方。
當然如果說他面對太祖皇帝,這樣絕非隋文帝、唐太宗這樣明主的時候。一點都沒有在亂世之中,趁勢而起做當代劉邦的野心,黃瓊也不認為這個可能一點沒有。至少同州之戰後,那位太祖皇帝已經猜忌到如此地步,換個人都很難繼續保持那種平穩的心態。
觀其發跡於同州,到最終成為大齊定鼎天下第一功臣,再到病逝於西征回途中。從其種種做派來看,他並不是那種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死便為不忠的人。這樣的人,能對太祖那種刻薄寡恩的老闆死心塌地,至少在黃瓊看來是絕無可能。
一部所謂的開國史,讓黃瓊看的是哭笑不得。這個大齊朝的建立,不是一個必然的結果,而是一個偶然中出現的必然。觀太祖皇帝進駐長安後,整日裏只知道縱情酒色,一遇到事情就昏招迭出的做派,絕對不是一個創業者該有的風範。
倒是那位太子,後來的太宗皇帝,至少看起來要比太祖有能力的多。想起這位太宗皇帝,黃瓊突然想起來,這位太宗皇帝自金統五年開始便要易儲,改立進長安後所生周王為太子。但從金統五年開始策劃,一直到太祖駕崩卻也未能如願。
即便是當年太宗皇帝,為太子時一直在外監軍,這位太祖皇帝卻依舊沒有能夠如願。想到這裏,黃瓊急忙的打開《太祖本紀》,以及母親隨後給他的《太宗本紀》,將兩本書放在一起才愕然的發現,其實有些事情往深了想一想就能想明白了。
太祖皇帝終其一生都想要換太子,但直到駕崩也沒有能夠成功。甚至在位最後五年,軍政大權悉數歸於太子。其中除了軍中勢力反對之外,還有一點恐怕就是當初太宗皇帝,雖然在外監軍而遠離朝政,但卻通過多年監軍,在軍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實力。
甚至有可能大齊最精銳的軍隊,都已經入太子掌控。而太祖皇帝,多年不出長安三宮一步,對軍中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陳州一戰暗中做了手腳,卻是起到了適得其反的作用。太子在軍中威望大漲,幾乎已經超過了太祖皇帝。
關中叛亂平息後,太祖皇帝非但未能廢掉太宗皇帝的太子之位。反倒是其心腹大將孟楷,在關中之亂被平息後,被排斥出長安一貶再貶。從掌握大齊實際軍權的左軍使,貶到山東做了一個手中只有abc 老弱殘兵,而且精銳被抽調一空的觀察使。
儘管滅唐之戰中又被重新啟用,但其統率多年的老部下,也被拆的七零八落,無一參加入川之戰。其在軍中的實力,已經徹底的被剪除,再也無法成為單獨的勢力。而太宗皇帝與桂林郡王帶入關中平叛的鐵騎,也都是二人統率經過陳州血戰,又平定兩淮與山東的老部下。
在平定關中叛亂之戰中,桂林郡王東征之前留在關中的老部下,也重新回歸桂林郡王掌握。但黃瓊卻隱隱的感覺到,這些精銳回歸桂林郡王掌握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實際上應該是落入太宗皇帝掌握之中。
接下來在平定江南、兩廣之戰中,儘管桂林郡王之前所帶的軍馬,都被以拱衛京師的名義留在關中。那位桂林郡王,也被調了一個閑職並未統軍出征。可黃瓊怎麽看,這些都是做給其他在外統軍將領看的。
原因很簡單,當時南下江南諸軍,雖說以當時加封為上陽郡王黃鄴所部為主,但各軍主將卻是有六成,都被換上桂林郡王,也就是太子統率過的老部下。那位太宗皇帝的堂兄原來的老部下,以防備契丹為名全部留在了河北境內。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