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次所佔的篇幅》[幾次所佔的篇幅] - 第一章

文學史視角下,對史鐵生的不同認知和評價既然要做對比分析,我們不妨先觀察好在不同的教材中「史鐵生」都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出現的,出現了幾次,所佔的篇幅有多少。
在朱棟霖《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史鐵生共出現了兩次。
第一次是在介紹90年代的小說的時候,與張煒、韓少功兩位作家共同出現。
其主要是介紹張煒的作品和生平,而史鐵生並沒有做系統的梳理和交代。
另外,對這三位作家的評價是「高舉到的理想主義大旗,在小說領域獨標一格。」
認為他們的創作風格是「頌揚人道,歌唱理想,蘊含著美好人性的。
體現着道德理想和人文精神。」
第二次是在介紹80到90年代散文時所做的論述。
教材花了一段來專門論述史鐵生的散文成就,認為「以人的生命本體為核心,突出愛、自由、創作的價值和意義。」
《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中對史鐵生的論述明顯多於前者且有系統的介紹。
該教材把史鐵生的創作打上了知青文學的標籤。
在對知青文學的介紹中強調史鐵生「從歷史陰影中走出來,踏上反思道路,對那一段生活進行重新審視。
試圖從獨特的審美視角進行,更深入更具個性化的解釋。」
該書第一次對史鐵生進行系統介紹是在小說創作的類別下。
該書通過《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為引入,介紹了「史鐵生的前期作品以發掘自我記憶為基礎,描述出他所體驗的獨特的愛與美支撐的世界。」
從80年代中期開始,該書突出了史鐵生創作的不同之處,史鐵生獨有的殘疾體驗讓他有了更多的對生命人性的思考。
教材中的表述是「史鐵生的可貴之處在於既立足於殘疾人的苦難,又能擺脫殘疾人的特殊性而上升到對人類普遍命運的追問;在於從殘疾人的人生意義出發,最終歸結為對普遍的人生意義的探尋。」
此外還值得一提的是,教材認為史鐵生的寫作風格和路遙更接近,屬於「激昂的詩情」;而把韓少功、林斤瀾偏向「理性思考」。
而在散文領域,教材也着重突出了史鐵生殘疾的特殊性,「史鐵生散文全部的美學內蘊均與他的身體殘疾有關,也正因他身罹殘疾,他所言說的內容…

待續...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