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華年》[金色華年] - 第4章 快樂的童年

上一章提到農村水車的事,農村水車就是用人力來灌溉農田莊稼的水車(提水機),不是燒水的水車<交通工具>。還有犁頭用來犁地犁田,動力就是一頭牛,一天下來一背青草!環保無污染,但是必須有專人飼養。

牛,農家的重要財產,可犁田犁地,拉磨,節省不少人力,是農耕時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動力,也是農民的大物件,七0年代當時一頭牛價值300一500元,相當於一名教師的年薪。牛農忙的時候辛苦,不忙的時候也挺好玩,晒晒太陽,夏天就去水庫里游泳。

叉角牯,生產隊里一共有21頭牛,叉角牯是一隻大號公牛,牛角特別長,兩角之間有一米二,這頭牛六百來斤,牛齡四歲,(一般牛齡是說牙,四牙,六齒,白口),聲音響亮,兩里外能聽其聲,這牛也很聰明,聽覺特別靈敏,飼養員很遠走動他都知道,而且發出哞哞叫聲給飼養員打招呼!他食草量比較一般牛而言要大3成,幹活有用不完的勁,特別賣力。也是牛群中的牛王,戰鬥力滿表。當時川北地區養牛,有散養和圈養兩種方式,散養就是讓牛去野外自己自己覓食,不須飼養員看管,傍晚時牛兒自己回家,節省人力,圈養就是養在牛舍里,給牛住的房子,大家也叫牛圈<juan>,牛圈一般一間100平方左右,一間養10頭左右,裏面有牛欄,牛槽<喂水為主>,飼養員通道(考慮到飼養員安全,有些牛生意猛烈,有多動症和暴力傾向,偶爾向人發起攻擊,這在當時偶有發生,造成人員傷亡,這種牛的結果是馬上成為拈板上的肉,或燉牛肉湯,以對受傷人員安撫,當時傷亡也沒有賠償,死者給副棺材,傷者給醫藥費由生產隊會計報銷,休息幾天又上工,當時當地農業科技不發達,一些知識農業技術只存在於書本上,很少有人實踐,主要經濟落後,物質匱乏,能有飯吃就是最又媠望,很多東西想得到做不到,心有餘而力不足。

誰不希望生活美好,誰不希望日子甜蜜。好在當時人們精神面貌不錯,對明天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娛樂也很簡單,下雨天一副撲克,玩半天,婦女們就坐在一起納鞋底,千針底,繡鞋墊,綉枕套,干一些針線兒,順便東家長李家短,王嫁女,張上樑的事,信息來源和傳遞全告嘴,當聽到的新鮮事(新聞)可能是一月前的舊聞,聽到張家修房的事有可能原來是王家買糧,傳播速度慢,內容大打折扣。

牛圈養牛,專人看管,早中晚三頓草料,喂一次水,牛飼料以山上青草為主,冬季就是採收的稻草切斷做為牛飼料,飼養員除了按時給牛投喂飼料外,還得打掃牛圈的清潔衛生,清理牛糞到糞池,這可是莊稼的好朋友,最原始的農家肥!當時化肥產量不足,主要靠農家牲畜糞便做為肥料。有句民諺,沒有大糞臭,哪有五穀香。

青草的採集全靠人力,一個背簍,一把鐮刀,一條長繩(也叫稍尖繩)就是給割裝滿草的背簍加個尖,裝得更多。多作快的半小時可以割滿一背簍。牛圈牛多單靠飼養員搞青草是不夠的,除了正常的護理收拾,他一天頂多割兩背簍草,其餘缺口還不小。隊里自然有辦法,當時行的工分制,就採取集分方法,一背草一個工分,不論誰送去一背都有記分,當吋勞動報酬一天10分,這樣牛棚就有了青草來源!有學生放學後到野外割草,割完交到飼養員,也記一分,這一分直接記錄到家長的總分中,還有中午,下午收工,社員們只要有時間也割一些青草交到飼養員那裡換工分,一背簍草就相當於當天增加10%的收入。牛兒吃東西一點不講究,既不嫌咸也不嫌淡,也不需要什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