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之星與明日之丈》[巨人之星與明日之丈] - 第一章

萬的事件擺在這裡,新風總會刮過來。
劇畫運動於60年代末70年代初伴隨着學運興起,於是《少年magazine》在68年和73年分別誕生了《巨人之星》與《明日之丈》;另一方面,70-80年代則是新浪潮運動,於是有了《童夢》、《絕對安全剃刀》等作品。
如果不把目光局限於日本,時間擴大到60-80年代,那世界各地的情況其實也差不多。
歐洲的法國比利時漫畫圈,1975年墨比斯等人創辦了《咆哮金屬》雜誌,而這之前則是刊載《丁丁歷險記》等作品的《斯皮魯》;美帝的《鼠族》更晚些,要到1980年。
隨着《鼠族》獲得諸多獎項,「圖像小說」這個有別於超級英雄漫畫的詞彙也被造了出來。
那麼為什麼要有《咆哮金屬》雜誌,要用「劇畫」、「圖像小說」這些詞彙將作品與之前的漫畫做區分?
或者說,為什麼要「漫畫文學化」?
我覺得這是漫畫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不甘於「只是給小孩看」,想登堂入室,想為主流所認同的自然而然的爭奪話語權的手段。
從商業角度來說,「漫畫文學化」也拓寬了漫畫的受眾。
或者說,是因為市場也需要「文學化」「有深度」的作品。
畢竟如果45年二戰結束出生,那70年的時候就有25歲,再看低齡的作品,可能有些人覺得不合時宜了。
前面我們講到了,66年《少年magazine》突破百萬大關,那此時《少年magazine》的死對頭,四代主編小西涌之助的《少年sunday》呢?
1966年,六十九萬兩千冊;1967年,七十二萬五千冊;1968年,七十一萬冊。
當時《magazine》的主編是三代目內田勝,他在書中記載了一段自己受小西之邀參加《少年sunday》歌舞伎町酒吧聚會的事。
已經有五六位《sunday》的成員到了,但他們也都是《magazine》的熱情粉絲。
「如果要做漫畫,我想去《magazine》跟內田先生一起工作。
怎麼樣,用我們吧。」
一群人就在小西先生面前七嘴八舌說著。
小西先生怒吼道:「既然這麼想去內田那裡,你們都去啊!」
隨…

待續...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