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元末大起義各路諸侯》[取材元末大起義各路諸侯] - 第一章

雖然不等於張士誠,但借用了張士誠很多事迹。
水滸作者施耐庵是元末起義軍之一張士誠的幕僚。
例如:同樣,施耐庵的徒弟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也同樣的是取材元末大起義各路諸侯。
很可能羅貫中就是見識了過了真實的戰場或許是聽說師傅說的,赤壁之戰寫的就是陳友諒朱元璋的鄱陽湖大戰,陳友諒就是鐵索連舟被朱元璋軍火燒了」汗」。
元至正十三年,白駒場鹽民張士誠等十八壯士率眾起義反元,張士誠敬重施耐庵有文韜武略,再三邀請他出山做軍師,為起義軍出謀劃策,施耐庵也是一腔熱血,抱着「濟世救民」的理想,解救百姓於水火,他欣然參加了起義軍,並為張士誠獻計獻策,幫他攻城掠地,壯大力量。
隨着地盤的擴張,隊伍的擴大,張士誠佔據了蘇州,有了一定勢力後,居功自傲,獨斷專行,親信小人,疏遠忠良,施耐庵多次勸告,張士誠聽不進忠言,看他不是成大事者,施耐庵離開了起義隊伍。
尤其是攻打朱元璋失敗了,張士誠居然主動投降元朝,希望藉助元朝勢力來打擊朱元璋,這一點令施耐庵等大失所望,心灰意冷之後,回家寫書去了,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水滸傳》。
《水滸傳》中的很多人物或者事迹都是以張士誠起義為原型的。
施耐庵是江蘇人,其一輩子主要的生活軌跡都是在江浙一帶,他對山東的梁山泊其實是不太熟的,比如施耐庵在《水滸傳》中是這樣描述梁山泊的:「八百里梁山是如此雄壯,中間宛子城、蓼兒窪,四下里都是茫茫煙水。」
但根據清人王培荀所描述的真實山東梁山卻是「山上不高大,山外一望平陸」。
二者相差甚遠,不過施耐庵筆下的梁山泊還是有原型的,它便是張士誠起義的小陽、得勝湖一帶,這一帶的地理背景和書中的梁山水泊描寫得極為相似,基本可認為施耐庵描寫的梁山泊便是取材於此。
相比較於宋江起義,施耐庵更熟悉張士誠起義,首先張士誠起義的地點就是在江浙一帶,而施耐庵恰巧就生活於此,並且施耐庵還曾投靠在張士誠門下擔任參軍,所以他對張士誠這支部隊乃至張士誠本人都是非常的…

待續...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