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經典摘抄》[孫子兵法經典摘抄] - 第1章

《孫子兵法》簡介

孫武的生卒年月現已不可考。他本是齊國人,後移居吳國,因擅長兵法,被吳國大臣伍子胥推薦給吳王闔廬。孫武將其所撰兵法13篇獻給吳王,闔廬遂以孫武為將,出兵西破強楚,北威齊晉,揚名諸侯之間。孫武最後終老於吳國,葬在吳都巫門外。
《孫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和內容出自孫武。但後人因《漢書·藝文志》著錄《吳孫子兵法》有82篇,圖9卷,而多認為13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粹而成。又有人因《漢書·藝文志》著錄的《齊孫子》,即《孫臏兵法》久已失佚,後世流傳的只有一部《孫子兵法》,而認為13篇出自孫臏之手。不過,在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一部《孫臏兵法》和《孫子兵法》的殘簡,以及記載孫武言行的70餘枚竹簡後,學者們已多傾向於13篇應出自孫武之手,82篇則是孫武后學所著,是用以補充和解釋13篇的。

《孫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題思想,但又構成一完整的思想體系。

《計》篇論述的是能否進行戰爭的問題。孫武指出,戰爭是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 ”道 ”、 ”天 ”、 ”地 ”、 ”將 ”和 ”法 ”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五項基本要素。 ”道 ”指使人民與統治者同心同德; ”天 ”指晝夜、晴雨、寒暑等氣候時節和天命、人事、道義; ”地 ”指土地和地勢、地形的高下、險要、平坦、距離的遠近,攻守進退的利弊; ”將 ”指將帥的智謀、賞罰必信、愛撫士卒、英勇果斷和軍紀嚴明; ”法 ”則指軍隊的組織編製、將吏職責的劃分和管理,以及軍需物資的供應、管理。

孫子認為,從這五要素出發,根據國君是否賢明,將帥有無才能, ”天 ”、 ”地 ”二方面的條件如何,法令能否貫徹實行,兵力強弱與否,軍隊是不是訓練有素,和賞罰是否分明,可以預知戰爭的勝負,從而採取適當的對策和相應的行動。

《作戰》篇主要闡述的是如何進行戰爭。孫子認為,戰爭的清耗和戰費的開支是十分龐大的,戰爭曠日持久勢必危及國家的存亡。所以,他主張速勝。此外,為彌補己方的消耗和削弱敵國,他又主張 ”因糧於敵 ”, ”勝敵而益強 ”。

《謀攻》篇主要論述了如何進攻敵國的問題。孫子主張以儘可能小的代價,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戰而勝,不靠硬攻而奪取敵城,不需久戰而毀滅敵國。所以,為實現這一目標,他就特彆強調以謀略取勝,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謀略取勝,其次以外交手段取勝,再次是使用武力取勝,下策才是攻城。而要做到這一點,就不僅需要知己,還要做到知彼。

《形》篇主要講如何利用物質之 ”形 ”來保全自己,取得完全的勝利。孫子認為,只有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等待和尋求戰勝敵人的時機,才能奪得戰爭的勝利。當取勝條件不足時,應採取守勢,當取勝條件具備時,則應採取攻勢。因此,會用兵的人善於使自己處於不可戰勝、必勝無疑的地位,擅長於創造戰勝敵人的機會。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掌握勝敗的決定權,他所戰勝的是已經註定要失敗的敵人。而上述足以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的物質之 ”形 ”,便是由國土的大小所產生的物產、軍資、士卒的多少,以及軍事實力對比的強弱。

《勢》篇主要闡述如何造成有利的態勢,來壓倒對方。孫子認為,只要選擇有才能的將領,充分發揮他們的才幹。以自己的軍事實力為基礎,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有力態勢,士卒就會勇猛無比地戰勝敵人。而要造成有利的態勢,就必須正確組織和部署兵力,善於指揮調動軍隊,擅長出奇制勝,即以正兵當敵,以奇兵取勝。 ”奇 ”、 ”正 ”是相輔相生的關係,它們的變化是無窮的。所以,要出奇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