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氣運太子,開創大明盛世》[我,氣運太子,開創大明盛世] - 《我,氣運太子,開創大明盛世》精彩章節試讀子分第2章

第20章

宋濂道:「但是,即便《詩經》錯了,你又如何證明呢?」

朱標道:「師父不是告訴我,求複本心,可為聖人嗎?求複本心之道,您認為是識心、明心。而識心之道,您認為是格物致知。現在,咱們仔細觀察螟蛉子變成蜾蠃的過程,進行格物致知,不就行了嗎?」

宋濂微微搖頭,道:「不,孩子你誤會了。為師所說的格物致知,並非持續觀察,而是要對着事物持敬,天人合一,進行冥想……誒!不對!不對啊!」

朱標剛才對宋濂說的這番話,對於後世之人來講,是陳詞濫調中的陳詞濫調。

但對於宋濂來講,卻有着振聾發聵之功!

對這個世界來講,意味着震天動地之變!

陡然間,宋濂眼前一亮,道:「對啊!所謂格物致知,為什麼不能是仔細觀察事務變化的過程,而是對着事物冥思苦想呢?孔聖都說過,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孩子,說不定,你剛才所言,才代表着我儒學的真理啊!」

元末明初,正是儒學思想進行蛻變的關鍵時刻。有無數大儒,想通過「格物致知」,進行突破。但是,即便以宋濂的學問,對格物致知也研究不深。

到了明朝中期,大儒王陽明採用先賢的學問,對着一棵竹子冥思苦想了七天七夜,不但毫無所得,反而把自己累倒了。

最後,王陽明捨棄了先賢對「格物致知」的解釋,龍場悟道,創造了「陽明心學」,主張「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番解釋,當然讓儒學獲得了巨大的進步。不過,與此同時,儒家的「格物致知」,也距離現代科學思想越來越遠。

現在,朱標提出了對「格物致知」的另外一種解釋,為宋濂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