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崛起南海》[1627崛起南海] - 第50章 考察(一)(2)

板上,觀看這裡的地形。有船員拿着鉛錘等工具,站到船舷邊開始測量水深流速。根據後世的水文資料,這個港灣的通航航道雖然很窄,但這裡的水深卻是極佳,足以容納後世的萬噸級輪船通行,目前看來這裡的水文狀況跟幾百年並沒有太多差別。看看岸邊渺無人煙的環境,再想想自己這些人就是二十多天前從這地方出發的,船上的穿越眾都感覺恍若隔世一般。
顏楚傑指著峽口南岸的山嶺對北美幫的人講解道:「這裡是南邊嶺,我以前來三亞旅遊時還上去過,山頂上有個小公園,從那裡可以鳥瞰整個三亞市區,風景非常不錯。」
顏楚傑說這些當然不僅僅只是為了緬懷穿越前的日子,王湯姆已經聽懂了他的弦外之音,點點頭接道:「這裡地勢的確非常好,以後我們可以在山坡上修建防禦工事,瞧瞧這距離,我們只需要步槍就能封鎖住這條進出港口的航道!」
喬志亞吹了一聲口哨道:「上次路過這裡的時候我就說過,這地方簡直就是三亞的巴拿馬運河。」
北美幫前次押送繳獲的海滄船回勝利港,便曾經經過了這處峽口。只是那時候匆匆忙忙,船上又還有數名水手俘虜,眾人也沒來得及像今天這樣慢慢地仔細查看地形。
駛過峽口之後,左邊便是三亞河的入海口,而隔着一個形狀狹長的河心島,便是臨春河的入海口了。兩條河的交匯處在便是鹿回頭半島與海南島陸地的連接處,在這裡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腎形港灣。這個港灣包括兩條河的入海口沿岸,在未來全部都可以建成港口,那樣至少能同時停泊上百艘海船。
「飛速號」沿着港灣繞行,然後向北駛入了臨春河。此時三亞河與臨春河之間夾著的這個狹長河心島還沒有後世的面積大,最寬處也不過四五百米,但其長度卻跟後世差不多,足足有abc 米以上。「飛速號」沿着河心島兜了個大圈,在上游另一個交匯處駛入三亞河,再沿着三亞河順流而下。
在上游內陸地區倒是看到兩條河的沿岸都有稀稀拉拉的民房,但開荒面積似乎並不大。於大山解釋說這是因為即便是在這裡開荒,農民們仍需去崖州辦理土地登記手續,當然還少不了繳納費用和承擔相應的賦稅。而這裡因為遠離崖州的緣故,即便是已經開荒的地也只有極低的市場價值,大量開荒就需要繳納更多的錢給官府,對農民來說反倒不太划算。當然也許會有「聰明人」故意不去辦理登記手續,但這樣做的後果是一旦被下鄉收稅賦的小吏發現,田地全部充公不說,主人還會被罰作苦役,更是得不償失的做法。
於大山的話倒是帶給了農業部特派員高歡一些啟示,如何在這個特殊的時代進行「土改」,一直都是執委會和農業部十分關切的研究項目。在明末時期,因為各種原因導致的嚴重土地兼併現象,使得失去土地和財產的農民也越來越多,加上後來的天災人禍最終形成了明末的社會亂局。而執委會的初步想法是在統治區內部分沿襲後世國內施行的土地政策,即土地全部國有化,不管是農民還是地主,私人統統只有土地的使用權,所有權只能在政府手中掌控。
這樣做自然會觸犯這個時代統治階級的利益,並且會引起強烈的反彈,所以執委會也沒打算一蹴而就直接推行這套做法,而是要分階段逐步施行。第一步先在人煙稀少地區,即勝利港至田獨鐵礦一線建立牢固的統治區;第二步再在統治區內結合「人民公社制」和「勞工等級制」,讓土地的所有權與使用權的意義慢慢被普通群眾所接受;第三步在擴大統治區範圍之後,通過接管、沒收、贖買、徵用等方式,逐步將治下私有土地的性質改變為國有;而最後一步便是建立政權之後通過立法,將土地國有制直接制定為國策之一,用法律手段來保證政策的推行。
在行動隊所考察的這片區域中,由兩條大河無數年沖刷所形成的肥沃平原自然不會被忽視,農業部早在穿越之前,就已經制定了針對三亞內陸平原地區建設若干大型農場的開發計劃。特別是三亞河上游地區,地勢平坦,河道眾多,灌溉便利,非常適合糧食種植,在後世三亞如此濃重的旅遊商業氣氛之下依然保有數萬畝良田,並且是雜交水稻研究的重點區域。穿越來這個時代之後,執委會也將這裡定位為未來三亞的糧食保障區。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