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崛起南海》[1627崛起南海] - 第6章 籌備進行時(二)(2)

舶顯然不能繼續大規模使用,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估計還是得依靠風力帆船作為穿越眾在海上的主要運載工具,即便將來可以在那個時空招募一些水手,但至少也得有一批懂得風帆船操作的自己人才行。有鑑於剩下的時間已經不多,而船員的培訓期又格外的長,當下就必須想辦法儘快實施船員定崗培訓。
陶東來接下來又看了幾個帖子,有人建議為了將來和歐洲殖民者打交道,可以考慮引進一些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興趣的老外;有人建議為了能在穿越後儘快建立起自身的金融系統,鑄幣和紙幣可以在穿越前就用本時空的技術先製備一定的數量,然後直接帶過去投入使用;還有人建議到義烏大量採購小商品,作為穿越後與明王朝和西方殖民公司交易賺取啟動資金的手段。
諸如此類的建議貼居然為數不少,陶東來雖然從中獲益不少,但同時也增加了頭疼的程度。這些熱心者的查漏補缺雖然是好事,但同時也給原本已經繁重不堪的籌備工作又增加了許多項目。單單是這個船員培訓,一想到要抽調若干人手花上數月的時間去學習駕駛船舶的知識,陶東來就覺得頭大了一圈。
「人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還是人手!」陶東來攥緊了拳頭,暗暗決定把下一批候選者的面試時間再提前一周。
於是五月下旬,籌委會迎來了第三批參加面試的候選者。這一批候選者的數量直接超過了前兩批總和,直接達到了一百三十人之多。這其中的原因不僅僅是籌委會面對一些特殊對象放寬了准入原則,更重要的是這一批人當中竟然同時出現了好幾個籌委會期待已久的專業技術團隊。
首先迎來的第一個小團隊是來自東南沿海某市農科所一位名叫袁若修的老專家,現年已經五十四歲,這次直接帶著一家三口一起過來了。袁若修之所以會來廣州,其實是因為他的徒弟高歡在此之前參加了第二批的面試並且決定加入穿越團隊。袁若修這一家三口都在農業科研領域工作多年,除了袁若修本人是專攻經濟作物之外,袁若修的老伴朱萍則是一直從事糧食作物的研究工作,老兩口的獨子袁秋業除了部分繼承父母的專業之外,主要的研究方向竟然是家禽家畜。這個四人小團隊在籌委會看來,完全就是一個微型農科所,這對穿越團隊來說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巨型餡餅。
高歡的親生父母過世得早,跟袁若修的關係亦師徒亦父子,他回去之後把自己在廣州的經歷一說,袁若修擔心他上當受騙,無論如何也不肯放高歡離開,高歡本來就有心拉袁若修一家人入伙,在他的再三勸說之下,袁若修終於鬆了口,決定全家人一起到廣州走一趟。但袁若修醜話也說在了前面,如果高歡所說的的確屬實,那麼自然一切都好說,甚至加入這個團隊也不是不能談,但如果其中有詐,那袁若修肯定會果斷報警。
要讓袁若修一家打消疑慮其實也並不難,籌委會經過短暫的商量以後,決定無論如何都要留下這一家人,哪怕是冒一點風險也是可以接受的。於是袁若修全家加上高歡,有幸成為了籌委會成員之外的第一批時空旅行者,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參觀了越秀山上的明城牆。
回到現實中的高歡跟當初的寧崎一樣被看到的景象震得夠嗆,哪怕他早就有了一定的思想準備,但真的近距離看到1626年的廣州城,那種心理上的震撼仍然是難以抵擋。倒是老袁頭挺鎮靜的,一開口仍是不離自己幹了大半輩子的專業:「據說明末清初是小冰河期,這種氣候環境對我們現今的農業科學研究來說還是一個空白領域,我都這把歲數了,能有這種機會做實地研究,還有什麼可奢求的。」
這種嚴謹治學的專業精神,讓早已經準備好大量說辭的嘴炮籌委會完全沒了發揮餘地,心中都不禁對老爺子肅然起敬。事情一確定下來,袁若修便安排兒子袁秋業回去辦理全家人加上高歡的離職手續,而自己則是帶著老伴和高歡直奔海南,說是要先過去考察一下登陸地點的水土環境。
寧崎為此還寫了專稿在論壇上發表,盛讚袁老爺子「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鼓勵成員們也要「大幹快上,只爭朝夕」。儘管寧崎的文筆洋溢着濃濃的央視新聞味道,但農業對穿越團隊的重要性盡人皆知,所以這篇宣傳稿仍是在成員中引起了不小反響,不少人都嚷嚷着也會儘力勸說自己認識的專業技術人員加入到穿越大業中來。嘴炮五人組審時度勢決定發揮自我優勢,連夜開會制定出了一整套的人才說服計劃,在論壇發表了試用稿讓成員們直接按圖索驥。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