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去的慕容博臉色》[死去的慕容博臉色] - 第一章

來心心念念的就只有報殺妻之仇一事,對罪魁禍首慕容博更是「恨不得食其肉而寢其皮,抽其筋而炊其骨」,但當慕容博被掃地僧首先「拍死」,他卻是一片茫然,只覺得這世間再也沒什麼事情可干,活着也是白活。
此外,他見到死去的慕容博「臉色平和,嘴角邊微帶笑容,倒似死去之後,比活着還更快樂」,此時的蕭遠山心中隱隱羨慕慕容博能藉由一死,凡事一筆勾銷。
也是在慕容博「死後」,蕭遠山才真正明白,就算掃地僧沒打死慕容博,他也不想報仇了。
蕭遠山因為慕容博的死與復生放下仇恨,也因為自己的死與復生擺脫塵緣執念。
原著對於鳩摩智、蕭遠山與慕容博3人大徹大悟的過程描寫不多,但電視劇節奏非常流暢快速,這或許是金庸希望讀者能體會「頓悟」的伏筆。
懂得放下是種大智慧,更需要一種大機緣。
鳩摩智等3人都經歷生死之痛,也明白生死之重,但剎那間他們又將生死看輕看淡了,此時他們的絕世智商已升華為無上智慧。
當人生最重的生死他們都能看輕了,那絕世武學、王圖霸業與殺妻之仇也無異於塵埃一般。
過度的執念通常導致毀滅性的後果或是痛苦的人生,鳩摩智等3人或機緣或幸運遇到了生死大關,以此作為和過去執念切割的節點,執念得以放下,人生也得以解脫。
人生的道理通常很簡單,例如凡事大不過生死,但人們總是在真正遭遇生死之後,才有機會放下與開朗,此類例子不勝凡舉,縱然是鳩摩智、蕭遠山與慕容博等當世一流也是如此。
三個難忘的片段有學者這樣評價金庸:「通常,流行小說失之於膚淺,沒有深度,寫人物事件過於浮泛,金庸小說不會有這種弊病。
正統文學常擺一副艱深的面孔,金庸卻能免疫。」
金庸用高明的手法把一連串的錯誤編成動人的情節,既引人入勝,又不會流於膚淺。」
1」蕭峰誤信馬夫人的話錯殺阿朱不知看了幾次《天龍八部》蕭峰錯殺阿朱那段,不管是小說、電視劇都同樣讓我潸然淚下。
蕭峰因誤信馬夫人的話而錯殺阿朱,這段情節讓我感到揪心,卻也是最讓我感動的情節。
年輕的時候,我怨蕭峰因為報仇而蒙蔽…

待續...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