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華年》[金色華年] - 第10章 秋意濃濃

在外婆家過完中秋節,第二天大松和爸媽又要返回到家裡,中秋後天氣比較清涼,這回來二十里路感覺更快,大松在背簍里跳躍,嘰嘰喳喳也不知道在說什麼,反正與大人互動,大人逗一逗大松也就挺高興,小孩和大人互動,一路嘻嘻哈哈,都不覺得累,很輕鬆愉快就回到家裡。外婆也順便帶了一些好吃的東西,回到家裡,好吃的也就與家人一起分享。爺爺奶奶兩個姑姑也非常高興,見到大松總覺得很快樂!牽着小手在壩里轉來轉去,訓練走路,大松也不閑着,看見小貓小狗也與他們互動,用腳踢,也嘰嘰喳喳吼,怎麼快樂怎麼玩。小孩子尿多,一不注意就拉褲子上了,當時也沒尿不濕,只有多備幾條晾曬好,輪流替換,當時帶小孩子都是這樣,所以大人們也比較辛苦,也沒洗衣機,無電燈,也沒洗衣粉,只有肥皂,香皂,這就是當時的洗潔用品,農村還有用皂角洗頭,鹼水洗衣服,物質匱乏的年代,當時物質根本滿足不了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主要是科學技術沒完全普及和推廣,落後貧困是有原因的。

生產隊的糧食己全部晒乾入庫,家家戶戶也分有基本口糧。又該是糧站忙的季節了,秋收後交徵購,是每年必須的流程,皇糧國稅自古有之,國家就要大量收購糧食,每個生產隊都要上交,也是農業稅,糧食折成錢就是農業稅,社會現實中當然就有兩個群體,以戶籍劃分,分農村戶口和城市戶口,農村戶口的有糧有田地,城市戶籍的糧食由糧食局專供,價格低於市價,例如市場上的米噹噹時0.38元/每斤,城市戶口的就是0.138元/每斤,每人每月供應大米30斤左右,有單獨的購糧證。城市戶籍當時叫做吃國家糧,身份特別一些,農城戶口就是庄稼人,農民伯伯。七十年代想擁有一城市戶籍是每個人的夢想,都想洗腳上岸,華麗轉身。城市戶口的優越是打鐘吃飯,蓋章拿錢。普通農民忙活一年也沒什麼現金收入,稱鹽打油都困難,必要時只有去賣一點糧食,賣的是自己的基本口糧,賣一些平時只有少吃一口,都是這樣省吃儉用過來的,沒有說什麼好吃不好吃,能夠吃飽就是萬幸了。每個區都有糧站,糧站是糧食局的下屬單位,收購季節,各生產隊都組織人員挑糧去糧站上交,挑糧的全都是身強力壯的小夥子,一個個精神抖首,生龍活虎,一挑糧食八九十斤,輕鬆自如,扁擔一閃一閃,走起路來特別有力度,當時的場景就象淮海戰役百姓為部隊送糧的畫面一樣,特別壯觀,那年那月,對勞動的熱情,真的很高。雖然吃不飽穿不好,大家的精神面貌是非常的好!不講個人得失,不計回報,人們純真善良,在那個年代尤其突出。挑糧到糧站大約15華里,中途休息一下,喝點水,沒有瓶裝水,瓶裝水九十年代中期才開始流行,一般在路邊的涼水井解決口渴問題,把手洗凈,兩手捧水就可以了,有時也用樹葉當飲具,桑樹葉,桐樹葉,芭蕉葉,一些寬大的葉子都可當茶碗用。飲完水,休息一會兒,聊聊天又繼續趕路,小夥子們身輕如燕,魚慣而行,就去糧站排隊交糧。人山人海也不為過,天氣好,大家都來交糧,當時丫乁的人們也沒有一個流程意識,做事都一擁而上,本來場地有限就顯得十分擁擠。當然後來也採取輪流交糧,通知誰來誰才來,這樣才有序進行。誰先誰後早交晚交都一樣,但人們心裏想法不一樣,都想排第一,後來就採取抽籤,抓掩,俗稱揀坨坨!紙里寫上序號揉成球,放一碗中,自己排代表揀,這樣相對公平,就沒人走後門!等到通知再安排交公糧!

秋天一天比一天涼爽,幹活兒也很輕鬆多了,天空湛藍湛藍的,偶爾有點雲彩,樹葉呈現出絢麗的顏色。八角楓葉子好像一個個紅色的小手掌,在風中

猜你喜歡